Saturday, March 21, 2009

成功的盲點與副作用

不同的社會雖然有不同的文化,重視不同的價值,但是很共通的,幾乎所有的社會都追求成功、尊敬成功的人、追隨成功者的腳步。

因為這樣,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上,幾乎隨時都會有一兩本書,是關於知名人物或是公司的成功秘訣,可能是一個作者的觀察分析,也可能是專訪,或是是成功者自己寫的。

現在書店常看到的暢銷書:黃國華:「要空手等待「好」的投資時機。」。王永慶的書,裡面列了大約二十四五條王永慶成用的人生哲學:一分耕耘、一分收穫、企業家要有知人之明等等。其他的像是商業周刊,經常會有專題報導:「鄭玉雲實戰秘訣:客戶當家人,業績自然上門」、「融程電訊總經理呂谷清:做有特色的,才能讓別人追不到」。這些報導,讓讀者可以看到,這些成功人物的秘訣。

從已經確定成功的例子中,學習設定自己的態度和方向,是一個普遍而且有效的方法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錯誤,直接切入已經被證實有效的策略。不過,當成功案例在分享秘訣時,同時也呈現了成功者的很大的一個盲點。

除了少數個人工作室之外,幾乎所有組織的成功,都牽涉到很多不同的人,加上產業、法規、環境情勢,一項成功有太多複雜的因素參與,幾乎是不可能去精確、毫無誤差的確認出真正成功的因素。

也因為這樣,產生了很多奇怪的觀察。像是報導讚歎3M公司每天給員工10%的時間實驗新想法,所以這家公司持續創新;Starbucks給員工最好的福利,所以氣氛很好,顧客心情愉快;GOOGLE不讓事情政治化,所以GOOGLE不為了賺錢會侵犯顧客權益,也因此而成功。

這些都算是一種策略,但是其實是在大環境許可,利潤快速成長的時候,才能容許這些奢侈的策略。這樣的做法雖然可以增加競爭力,卻不是真正長遠上,讓這家公司成功的因素。

所以當3M遇到營運瓶頸,市值暴跌,被嘲笑變成2.5M的時候,給員工實驗想法的措施很快就被取消;星巴克去年到現在裁掉了600多家分店,福利也沒有辦法繼續維持那個的好;GOOGLE配合中國政府,提供使用者所搜尋的關鍵字資料,讓中國政府可以管制資訊。

如果這些都是真正成功的秘訣,為什麼後來失效,讓公司遇到困難,而且在困難中很快的被捨棄?因為成功的因素錯綜複雜,很難確認是哪一個,所以一家成功的公司的眾多特質,每一個看起來都挺有道理,都是成功的秘訣。

同樣的,企業經營者,很難精確知道為什麼自己公司成功,而別人失敗。他們所分享的成功秘訣,大多是他們個人的人生哲學和座右銘。但這些東西在成功中,佔多少的比重就很難說了。

像是前面所說書店雜誌中的道理 要空手等待「好」的投資時機、一分耕耘、一分收穫、要有知人之明、客戶當家人,業績自然上門、做有特色的,才能讓別人追不到。這裡面有滿大的一個盲點:這些道理,是在你看這個報導之前就知道的,是大家"都"知道的,他們的競爭對手也知道,甚至也身體力行的。那為什麼這些人成功,競爭對手卻沒有?

太多接受專訪分享秘訣的人,後來公司表現衰退,或是表現不如以往,這樣的例子很多:MicrosoftYahooStarbucksDelleBay。當年專訪的成功秘訣,似乎都沒有能帶這些公司,持續不斷的成功。

就像這樣,一個人成功之後,周圍的人都會好奇詢問成功的秘訣。他所回答的人生哲學,不論是否是真正的成功因素,會連他自己都相信,這就是真正的關鍵因素。加上在一個團體中,成功者往往已經站上組織的至高點,經營的結構上,讓眾多的成員都只是聽他闡述成功的道理,不會有人出面反駁或是質疑。

這帶來成功最大的致命副作用。認為自己的價值觀就是成功主因,因為沒人質疑,都是他說給下面的人聽,往往也都認為自己的口才很好,說得頭頭是道,而且別人懂得不夠多。最簡單又極端的例子,就是學校的訓導主任或是校長,都可以滔滔不絕,說滿朝會的三十分鐘,還意猶未盡。

沒有了解到自己的價值觀,可能只是成功眾多因素其中之一;即使是真正的關鍵因素,也不可能永遠都有效帶來成功。加上沒有人會反駁質疑,很容易變得自大,過度自信,看輕別人。最後不但讓下屬反感,而且因為更加堅持自己的價值觀,讓公司在重大變局中失去應變能力。

並不是豬頭才會當上主管,是成功站上主管的位置上之後,才不小心慢慢變成豬頭的。

No comments: